【医路新锐】张理军:十年磨一剑 指尖绣花功

开
栏
语
在无影灯下,在诊室病房,
有这样一群步履不停的医者——
他们有着青年之锐气与热忱,
兼具成熟医者的沉稳与担当;
他们在临床一线精进技艺;
在科研领域探索创新;
他们是患者病痛时的守护者,
更是医学征途上奔涌向前的生力军。
今日,我们开启「医路新锐」专栏,聚焦医院优秀中青年医生的成长足迹、临床智慧与灼见真知,见证他们从锋芒初露到砥柱中流的奋进历程,展现新时代新锐医者的卓越风采。致敬每一位心怀热望、执着追光的医学同行者!
显微外科医生的工作,是在毫米甚至微米级的空间里“绣花”,既要耐住性子在细微处精雕细琢,又要扛住长时间手术的体力消耗,更要凭借积累的经验预判风险、化解危机。没有十年磨一剑的扎实功底,没有对细节近乎苛刻的追求,没有扛住高强度工作的耐力,很难在这方寸之间,为患者拼回肢体的功能与希望——这门手艺,从来都是真功夫的硬较量。
而张理军医生,正是在这样的“硬较量”中磨出了真本事。从断指再植时显微镜下的血管吻合,到复杂皮瓣修复时的组织精准移位,每一台高难度手术的背后,都是他十年如一日在显微外科领域的深耕。这份“真功夫”,恰是他能一次次为患者拼回肢体功能的底气。
“一名电锯伤患者,右手多指离断,需要急会诊。” 6月20日上午10点,长沙市第四医院骨科二病区接到急诊电话求救:患者曾先生因操作切割机失误,右手环指完全离断、小指大部分离断,其余三指掌侧血管神经肌腱严重损伤,伤情危急。
张理军迅速赶赴现场,仔细检查发现:曾先生右手环指自近节指骨中段完全离断,小指仅剩0.5厘米皮肤相连,中指、食指掌侧血管神经束完全断裂。

经过长达近10小时的紧张奋战,手术顺利完成。术后,张理军仍不敢有丝毫懈怠,密切关注患者断指的血运情况,根据恢复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。在他和护理团队的悉心照料下,曾先生的断指顺利存活,功能也在逐步恢复。“谢谢你,用你的手,保住我全家的饭碗。”出院时,曾先生紧握着张理军的手,连声感谢。
血管神经细如发丝,缝合时要在显微镜下精准对接每一个断点,稍有偏差就可能导致手术失败;一台手术动辄数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,需要全程保持手稳、心细、眼尖,精力高度集中到极致;而术后的观察与调整同样关键,血管危象可能在深夜突袭,考验着医生的经验与应变能力。
从事断指再植、皮瓣修复等骨科临床工作10余年,在长沙市第四医院显微外科专家的带领下,张理军像海绵般汲取知识,从观摩手术时全神贯注记录每个细节,到在前辈指导下颤着手持起显微镊练习缝合血管;从深夜在实验室反复操作模型,到跟着前辈们奔赴急救现场积累实战经验,每一步都浸透着汗水与坚持。
十年磨一剑,如今的张理军褪去了初出茅庐的稚嫩,身着手术服立于无影灯下,眼神沉稳坚毅,指尖流转间,那些毫米级的精密操作行云流水。他已然在四肢创面修复、断指再植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也练就了精湛的技术。近年来,张理军顺利完成断指(肢)再植的手术、皮瓣手术300多台,其中复杂的皮瓣手术达40多台,为许多患者带去了希望。
而他从前辈们那里,传承的不仅仅是技艺,更是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。“木工、电工、机械操作工等工人最容易发生肢体外伤。”张理军说,“手足功能复杂,意义重大,承载着一个人甚至是一个家庭的幸福。”对患者深切的爱,推动着张理军不断追求卓越。他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念,多次参与学术交流与培训,将前沿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。2022年,他考取了博士研究生,在行业领先的学校学习提升自己。“只有不断学习、练就高超的业务技术,才能为患者带来希望。”
游离皮瓣移植、慢性创面修复……透过高倍显微镜,在方寸间“飞针走线”,精准修复受损的皮瓣、血管和神经,张理军通过一台台精益求精的手术,诠释着与患者的“手足”情深。
张理军 主治医师 骨科博士
专家主攻:显微外科、手外科及修复重建外科:四肢常见骨折,断指(肢)再植,手部先天畸形矫形,游离骨(皮)瓣和各种形式皮瓣(局部旋转、带蒂、游离、穿支皮瓣等)修复多种组织缺损,周围神经(包括臂丛神经)损伤的修复及功能重建,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显微外科保髋治疗,糖尿病足及压疮等慢性创面修复,骨不连及慢性骨髓炎的处理等。
E
N
D
供稿:彭倚 邓家悦
一审:熊湘彦
二审:邓光程 纪娜
三审:魏利成
编发:宣传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