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7岁还在“长个”?

冯先生近年来反复出现乏力,一直没有重视。最近,他因受凉后出现咳嗽、气促,来到长沙市第四医院滨水新城院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就诊,接诊医生发现他的骨骼发育异常,立即邀请内分泌科医生会诊。
详细检查后,发现了一个惊人的“秘密”:冯先生已经37岁,但他声音如同童声;近1年来身高增长了10cm,达到了193厘米,而骨龄却只有14-15岁!这种“成人身高还在长”的现象,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医学谜团?
冯先生随即转诊至内分泌科治疗。经过详细病史采集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评估,谜底终于揭晓——垂体功能减退症!
原来,冯先生在23年前接受过颅咽管瘤手术,垂体被切除,术后未规律监测及评估垂体功能,也一直未服用激素替代治疗,导致出现性腺发育不良、甲状腺功能减退、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、维生素D缺乏、营养不良等症状!由于术前肿瘤压迫垂体,影响垂体功能,术后未及时的激素替代治疗,骨骺线也没有完全闭合,出现持续性的长高。而骨骼畸形让他的活动受到了很多困扰。
面对复杂的病情,内分泌团队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。经过治疗,冯先生乏力症状明显好转,活动能力有所恢复,病情明显好转出院。
垂体功能减退症到底是什么?为什么会和“长个儿”扯上关系?接下来,让我们一起揭开它的神秘面纱。
垂体,位于大脑底部,仅有豌豆大小,却肩负着统领全身激素分泌的大任——它调控着甲状腺、肾上腺、性腺等多个重要腺体,直接影响人体的生长、代谢、应激和生殖功能。
常见的垂体激素及功能包括:
生长激素(GH):促进儿童身高增长,成人维持代谢平衡。
促甲状腺激素(TSH):调控甲状腺功能,影响新陈代谢。
促肾上腺皮质激素(ACTH):维持应激反应和能量分配。
促性腺激素(FSH/LH):控制性腺发育与性激素分泌。
一旦垂体“罢工”,全身激素网络将陷入瘫痪。
当垂体受到肿瘤、手术、感染、外伤或先天发育异常等影响,导致激素分泌减少,身体往往会发出多种“报警信号”:
1.疲乏无力、嗜睡怕冷:代谢减慢,甲状腺激素不足;
2.低血糖、低血压:肾上腺功能减退,应激能力下降;
3.性功能下降:性激素缺乏,导致月经紊乱、阳痿不育;
4.儿童生长迟缓 / 成年人“继续长高”:生长激素缺乏或骨骺未闭;
5.皮肤苍白、水肿面容:长期激素失衡引发外貌改变。
治疗以激素替代治疗为核心,需终身服药、个体化调整剂量:
糖皮质激素:恢复肾上腺皮质功能。
甲状腺激素:恢复新陈代谢速率。
性激素:改善性征发育及生殖功能。
生长激素:促进肌肉生长和蛋白质合成。
划重点:激素替代不能随意停药,突然停药可能危及生命。

专家寄语:
内分泌科主任、主任医师宋俊华说,冯先生的经历提醒我们——身体的“异常信号”常常是重大疾病的预警。垂体虽小,却是调节生命节律的重要中枢。垂体术后患者切勿忽视随访和长期管理。
宋俊华提醒,成年后“长个儿”通常并非福音,而是身体发出的警报。请及时前往内分泌科就诊,查明原因,争取早诊断、早治疗!
宋俊华 内分泌科主任 主任医师
曾在北京空军总医院、美国迈阿密医学院进修学习。主攻糖尿病足及其慢性创面诊治及治疗,对慢性创面处理有自己独到见解。对于其他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、肾上腺等疾病,骨质疏松症等均有丰富经验。
门诊时间:每周一(岳麓院区全天)、周三(岳麓院区全天)、周五(滨水新城院区全天)
供稿:杨利娟、周密
一审:宋俊华
二审:邓光程、纪娜
三审:魏利成
编发:宣传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