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学科聚焦·儿科】反复发烧乱人心!看儿科团队抽丝剥茧解疑团
守护儿童健康
孩子反复发烧为哪般?
医生抽丝剥茧
终“破案”
↓↓↓
“医生,快来看看我家孩子!反复发烧,右侧颈部又肿又痛……”不久前的一个深夜,一对父母焦急地抱着1岁多的孩子萌萌(化名)来到长沙市第四医院儿科急诊,接诊医生查体后发现萌萌全身皮肤中度黄疸,结合萌萌有蚕豆病病史,考虑病情重,快速开辟绿色通道,以最短的时间办理入院。
入院后检查果然发现多项异常:白细胞、炎症指标、转氨酶、胆红素、胆汁酸都明显升高。凭借多年临床经验,接诊医生判断萌萌发热可能不止是“细菌感染”这么简单,但是目前萌萌发热不到3天,除了“黄疸、颈部肿痛”没有其他表现,也不支持“溶血”,医生只能先予足量抗感染、护肝、补液等治疗,并密切监测病情变化。
然而,常规治疗并没有效果。儿科副主任、副主任医师邹登立即带领团队启动疑难病例讨论:发热、黄疸、颈部包块,常规来看,这三个症状极少同时出现,诊治方向扑朔迷离。医护团队积极分析萌萌病情、多方查阅文献资料,最终找到了开锁钥匙:“双眼结膜稍充血”。会不会是川崎病?
但是萌萌并没有典型川崎病的其他表现:“杨梅舌、口唇皲裂、手足硬肿、脱皮”等,川崎病诊断不能成立。儿科医生们想到了另一种可能:不完全性川崎病!
进一步检查发现:贫血、低蛋白血症、尿白细胞升高、血沉升高,达到了“不完全性川崎病”的诊断标准!诊断明确后,医护人员立即为萌萌输注了足量免疫球蛋白,萌萌次日就退烧了,1周后血常规、炎症指标、肝功能均恢复正常,监测心脏彩超也没有出现冠脉损伤,萌萌顺利出院。
出院后,萌萌定期至我院儿科门诊随访。据萌萌母亲反馈,出院1周后,萌萌出现双手指脱皮表现,持续2周后脱皮消失。萌萌父母非常感谢儿科团队的精准诊疗,使孩子摆脱病痛折磨,又拥有了开心的笑容。
专家科普
邹登介绍,川崎病亦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,主要累及中小动脉、特别是冠状动脉,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,常因“呼吸道感染、腹泻、淋巴结炎”等疾病就诊,典型表现为反复发热>5天,合并有“眼红、唇红、颈部包块、手足硬肿、皮疹”等表现。当患儿临床症状达不到川崎病诊断标准时,需要积极抽血复查并完善心脏彩超评估是否符合不完全性川崎病。
川崎病预后大多良好,病程6~8周,但有心血管损害时可持续数月到数年,发生冠状动脉瘤或冠状动脉扩张严重可导致缺血性心脏病或猝死,早期确诊、积极治疗、监测冠脉,是治疗与预防的关键。
科室档案
长沙市第四医院儿科是集医疗、教学、科研、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科室,是湖南综合医院儿科联盟成员单位,湖南省医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呼吸学组慢性咳嗽协助组、哮喘协助组成员单位,噬血细胞综合中国专家联盟湖南省儿童分中心副理事长单位。
科室人才梯队合理、技术力量雄厚,现有医师24名,护理人员36名,其中硕士研究生15名,主任医师3名,副主任医师4名,副主任护师2名。
诊疗范围
技术特色
邹登 儿科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
专家主攻:主攻儿童疑难危重疾病的救治,对儿科传染病、呼吸、消化系统疾病及新生儿疾病的诊治经验丰富。
专家门诊:每周日全天
供稿| 胡雨竹
一审| 邹 登
二审| 李建国
三审| 纪 娜
编发| 宣传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