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健康科普 科普文章 详细

健康科普

【节气养生历】解锁小暑养生密码!清热祛湿养心脾

发布时间:2025.07.08

 

图片

 

图片
图片

 

 

今日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,高温酷热、降雨频繁的“桑拿天”模式正式开启!长沙市第四医院中医科主任、主任医师李洁芳提醒,小暑时节阳气浮于体表,脾胃易虚弱,暑湿之气易侵袭人体。想要安然度夏,需牢记清热解暑、健脾祛湿、养心安神三大养生原则。

饮食调养:清热祛湿,养心安神

图片
图片

小暑时节,饮食是养生的关键,应遵循“三宜三忌”原则。

 

图片宜食清单:

清热解暑之物:如绿豆、冬瓜、苦瓜、适量西瓜等。

健脾祛湿之物:可将山药、薏米、赤小豆等熬煮成粥,助脾胃运化。

养心安神之物:食用莲子、百合、茯苓等,助力宁心安神。

图片禁忌食物:

辛辣温热(加重体内火气)、肥甘厚腻(阻碍脾胃运化)、冰镇生冷(损伤脾胃阳气)。

 

图片推荐食疗方:

冬瓜薏米老鸭汤:冬瓜利水,薏米祛湿,老鸭滋阴,消暑祛湿。

莲子百合粥:养心安神,缓解夏季烦躁。

 

图片

二、起居作息:调整睡眠,防暑防湿

图片
图片

顺应夏季昼长夜短特点,可适当晚睡(不超过23:30),早起(6 - 7点);正午应尽量减少外出,避免烈日暴晒;室内使用空调时,温度不宜过低(26℃左右),以防温差过大引发感冒;保持室内干燥通风,勤换洗衣物、床单,避免湿气侵扰。

 

图片

三、运动保健:适度锻炼,避免大汗

图片
图片

清晨或傍晚,选择散步、八段锦、手指经络操等舒缓运动,微微出汗即可,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。运动后应及时补充水分,忌立即冲凉。

 

图片

四、情志调节:清心除烦,平和心态

图片
图片

夏季炎热易心烦气躁,可以听听《流水》等轻快的古典音乐,舒缓情绪;还可每日抽15 - 20分钟时间静坐冥想,宁心安神;也可与亲友聊天、下棋,放松心情。

 

图片

五、穴位+艾灸,健康一“夏

图片
图片

内关穴:位于腕横纹上2寸,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。按摩能够起到宁心安神,缓解心悸、胸闷的效果。

足三里:位于膝下3寸。按摩能健脾和胃,增强免疫力。

阴陵泉:位于小腿内侧,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处。按摩可利水渗湿,改善下肢水肿问题。

每天用拇指指腹按压穴位,每穴按揉3 - 5分钟,力度适中,至有酸胀感。

三伏灸:冬病夏治正当时

小暑后,即将迎来全年阳气最盛之时,此时进行三伏灸,借助特制艾绒或药物刺激穴位,能调节气血、平衡阴阳。

适用人群

1.呼吸系统疾病:慢性支气管炎、支气管哮喘、过敏性鼻炎、慢性鼻炎、反复感冒等。

2.消化系统疾病:慢性胃炎、慢性肠炎、消化不良、胃肠功能紊乱等。

3.骨关节疾病:风湿性关节炎、类风湿性关节炎、颈肩腰腿痛等。

4.虚寒体质人群:怕冷、容易疲劳、免疫力低下、宫寒痛经等。

特别提醒:孕妇、处于经期且经血量较大的女性、皮肤有破损者、对艾草或药物过敏者、发热或处于急性疾病发作期的患者不适合三伏灸。同时,治疗前后,要注意避免着凉,不宜立刻洗澡,忌生冷、辛辣、油腻食物。

 

李洁芳特别提醒广大市民朋友:小暑养生重在“三防”——防中暑,尤其是老人、儿童及体质虚弱者等特殊人群;防蚊虫,避免被蚊虫叮咬引发感染;防贪凉,忌过度食用冷饮、直吹空调,以免损伤阳气,引发肠胃不适。长沙市第四医院中医护理门诊可开展三伏灸等中医外治疗法,助您调节气血,让身体在炎炎夏日焕发新的活力,为秋冬季节筑牢健康防线!

 

图片

图片
李洁芳 三级主任医师 中医科主任

专家主攻:在中西医结合诊治各类急慢性疾病如冠心病、心力衰竭、高血压、脑梗死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、肺炎、哮喘、肝硬化腹水、慢性胃炎、功能性消化不良、慢性肠炎、糖尿病、颈椎病、腰椎病、更年期综合征、睡眠障碍、焦虑状态等方面有深厚造诣,同时对恶性肿瘤、妇科疾病、胰腺炎、阑尾脓肿等疾病及亚健康状态的调理有丰富的临床经验。

 

图片

吴丹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博士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副主任

专家主攻:中西医结合诊治风湿性疾病、呼吸系统疾病,脾胃病、心脑血管疾病、慢性疲劳综合征等多种慢性疾病。

 

END

 

 

 

 

 

供稿:赵凤莲 刘灿

一审:李洁芳

二审:邓光程 纪娜

三审:魏利成

编发:宣传部

 

 

图片

 

 

 

 

扫一扫,手机端浏览